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
經濟部主管法規共用系統

列印時間:113.04.29 07:10

法規內容

法規名稱: 高屏溪攔河堰水庫水門操作規定
公發布日: 民國 89 年 01 月 06 日
修正日期: 民國 113 年 04 月 18 日
發文字號: 經授水字第11360007120號 令
法規體系: 經濟部水利署
立法理由:
法規功能按鈕區
一、經濟部(以下簡稱本部)為規範高屏溪攔河堰水庫(以下簡稱本水庫)各
    活動堰及取出水工閘門啟用標準、時間及方法,特訂定本規定。
二、本水庫位於高雄市大樹區高屏溪下游,由本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分署(以
    下簡稱南水分署),負責操作維護管理。
三、本水庫主要設施及相關水門如下:
    (一)混凝土固定堰:長度六百七十四公尺,堰頂標高由右岸十七公尺漸升
        至左岸二十.五公尺(由右岸長度二百二十八公尺標高為十七公尺,
        銜接長度二百四十公尺標高十七.八公尺,銜接長度一百六十五公尺
        標高十八.五公尺,銜接長度三十二公尺標高十八.五公尺漸變至標
        高二十.五公尺,銜接長度九公尺標高二十.五公尺)。
    (二)活動堰排洪道:
        1.橡皮壩共六座,全寬度(含墩柱)二百十六公尺。
        2.編號方式:與固定堰相鄰為第一號橡皮壩,由左岸往右岸遞增。
        3.第一號橡皮壩及第二號橡皮壩:每座寬四十公尺、高二公尺,基座
          頂標高十四公尺。
        4.第三號橡皮壩及第四號橡皮壩:每座寬三十公尺、高二.五公尺,
          基座頂標高十三.五公尺。
        5.第五號橡皮壩及第六號橡皮壩:每座寬二十公尺、高二.五公尺,
          基座頂標高十三.五公尺。
    (三)活動堰排砂道:
        1.橡皮壩共二座,全寬度(含墩柱)七十公尺。
        2.編號方式:緊臨第六號橡皮壩為第七號橡皮壩,靠右岸者為第八號
          橡皮壩。
        3.第七號橡皮壩及第八號橡皮壩:每座寬三十公尺、高二.五公尺,
          基座頂標高十三.五公尺。
    (四)取出水工放水路制水閘門:
        1.最大放流量:含下游保留水權量及河川生態基流量為三十七秒立方
          公尺。
        2.制水閘門:共三座,每座寬四公尺、高二公尺,門孔底檻標高十三
          .五四公尺。
        3.編號方式:靠近管理室者為第一號,餘依序為第二號及第三號。
    (五)取出水工取水路制水閘門:
        1.計畫取水量:三十五秒立方公尺。
        2.制水閘門:共三座,每座寬四公尺、高二公尺,門孔底檻標高十三
          .五二公尺。
        3.編號方式:靠近管理室者為第一號,餘依序為第二號及第三號。
    (六)取出水工側槽取水口制水閘門:
        1.計畫取水量:三.五秒立方公尺。
        2.制水閘門:共二座,每座寬一.八公尺、高一.三公尺;門孔底標
          高為十八.五公尺。
        3.編號方式:放水路側為第一號,沉砂池側為第二號。
    (七)取出水工擋泥攔污閘門:
        1.計畫取水量:三十五秒立方公尺。
        2.擋泥閘門:共十四座,每座寬六公尺、高一.二公尺(含上、下二
          層,下層門○.八公尺、上層門○.四公尺),第一號至第三號進
          水閘門底檻標高十六.二公尺;第四號至第六號進水閘門底檻標高
          十五.九公尺,第七號至第十四號進水閘門底檻標高為十五.六公
          尺。
        3.編號方式:上游側為第一號,依序至下游為第十四號門。
        4.分組方式:每二門為一組,共分為七組,上游側第一號及第二號為
          第一組,依序至下游第十三號及第十四號為第七組。
四、本水庫各橡皮壩及閘門操作規定如下:
    (一)活動堰排洪道及排砂道:
        1.第一號至第八號橡皮壩操作以一座為原則,必要時可同時操作二座
          或三座以上連動操作。
        2.排洪倒伏程序:當堰址水位於標高十六.四公尺以上時,在不影響
          取水情況下,依序倒伏第八號至第一號橡皮壩。
        3.攔水起立程序:
          (1) 洪水消退,為避免進水口附近淤積影響取水,得視情況於堰址
              水位標高十六.八公尺以下時,依序充氣起立第一號至第六號
              橡皮壩。若前述橡皮壩袋體內壓變化過大,有安全之虞時,得
              調整起立順序。
          (2) 當第一號至第六號橡皮壩均起立,堰址水位於標高十六公尺以
              下時,先由第七號橡皮壩充氣起立攔水,俟完全起立後,堰址
              水位仍未達標高十六公尺,再繼續起立第八號橡皮壩。
        4.當進水口前河道淤積達標高十四.五公尺以上、河川濁度超過一萬
          八千 NTU、第一號至第十四號擋泥攔污閘門阻塞或水質污染時,得
          關閉第一號至第十四號擋泥攔污閘門或倒伏第一號至第八號橡皮壩
          ,排除進水口前淤砂、雜物或油污。但不得影響下游供水。
    (二)取出水工放水路制水閘門:
        1.第一號至第三號放水路制水閘門按取水量及相對溢流堰前水位決定
          其開啟度。
        2.放水路淤砂有礙取水時,在不影響取水原則下可開啟第一號至第三
          號放水路制水閘門排放之。
    (三)取出水工取水路制水閘門:
        1.第一號至第三號取水路制水閘門配合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(以
          下簡稱自來水公司)抽水站取水情形調整開啟度取水。
        2.洪水高漲時,第一號至第三號取水路制水閘門得全部關閉。
        3.當河水含砂量、濁度超過規定值或遇有害物質時,第一號至第三號
          取水路制水閘門得全部關閉,停止取水。但自來水公司得依供水需
          要通知南水分署開啟第一號至第三號取水路制水閘門取水。
        4.沉砂池或抽水站需斷水維修時,關閉之。
        5.第三目有關規定值由相關單位另行訂定之。
    (四)取出水工側槽取水口制水閘門:
        1.堰址水位於標高十八.五公尺以上時,得視營運需要啟閉第一號及
          第二號側槽取水口制水閘門引水。
        2.操作側槽取水口制水閘門時,放水路側第一號側槽取水口制水閘門
          及沉砂池側第二號側槽取水口制水閘門需同時操作;為避免沉砂池
          側第二號側槽取水口制水閘門承受過大水壓力,沉砂池側第二號側
          槽取水口制水閘門開度需大於放水路側第一號側槽取水口制水閘門
          開度。
    (五)取出水工擋泥攔污閘門:
        1.第一號至第十四號擋泥攔污閘門操作以二座一組為原則,必要時可
          單獨操作。
        2.堰址水位於標高十六.四公尺以下時、枯水期或平時低濁度時,第
          一號至第十四號擋泥攔污閘門全開或關閉部分閘門,依需要量取水
          。
        3.堰址水位介於標高十六.四公尺與十六.八公尺之間時,第一號至
          第十四號擋泥攔污閘門關閉下層閘門,開啟上層閘門取水。
        4.堰址水位於標高十六.八公尺或高濁度時,依需水量交互操作第一
          號至第十四號擋泥攔污閘門之上層閘門取水。
        5.當擋泥攔污閘門前淤積影響取水或需清理攔污柵時,可視情況開啟
          及關閉第一號至第十四號擋泥攔污閘門取水。
        6.當河水含砂量、濁度超過規定值或遇有害物質時,第一號至第十四
          號擋泥攔污閘門得全部關閉,停止取水。但自來水公司得依供水需
          要通知南水分署開啟擋泥攔污閘門取水。
五、各水門操作方式如下:
    (一)活動堰之排洪道、排砂道橡皮壩(第一號至第八號橡皮壩):平時以
        控制室遙控遠端操作,洪水後起立橡皮壩、檢修設備或測試時得改為
        現場電動操作。
    (二)取出水工放水路制水閘門(第一號至第三號):平時以控制室遙控遠
        端操作,檢修設備或測試時得改為現場電動操作。
    (三)取出水工取水路制水閘門(第一號至第三號):平時以控制室遙控遠
        端操作,檢修設備或測試時得改為現場電動操作。
    (四)取出水工側槽取水口制水閘門(第一號及第二號):現場電動操作。
    (五)取出水工擋泥攔污閘門(第一號至第十四號):平時以控制室遙控遠
        端操作,檢修設備或測試時得改為現場電動操作。
六、操作活動堰放水,有致下游河川水位驟升之虞時,應於放水前一小時廣播
    放水警報,並依本水庫運用要點規定通報及通知相關單位。
七、本水庫各水門操作情形應記錄。
八、本水庫各水門檢查及維修,應依照規定辦理,並記錄辦理情形。
九、本水庫運轉操作中,如遇緊急事故或異常狀況,應採取必要之應變措施,
    並於事後報本部水利署轉本部備查。
資料來源:經濟部主管法規共用系統